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。
"秋"就是指暑去凉来,意味着秋天的开始,是一个天气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
虽然话是这么说,但秋老虎还没走,大多数地区的体感温度还是热!热!热!
在这段特殊的所谓“秋日”,我们应该如何平稳度过?都说夏养心、秋养肺,那卡在中间的立秋节气该养什么?怎么养?
下面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立秋养生的门道!
说起立秋养生,首先想到的就是秋季适宜人体进补。
立秋后一段时间内暑气仍盛,湿度也很大,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,再加上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,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。
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,会加重肠胃负担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出现厌食、腹泻等症状。
因此,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油腻,宜食清热健脾、利湿润燥、滋阴润肺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香蕉、梨等。
立秋之后,要做到“精神荣平”,即从容、平和的意思。
中医讲“天人相应”,秋凉至,花木凋,阳退阴长,悲秋的心绪会弥漫整个秋天,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,产生情绪低落。
而过度的悲伤、忧愁、多愁善感,均容易损伤肺气,出现咳嗽、胸闷、气喘、气逆等不适症状,所以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,心情舒畅。
平时可以用玫瑰花、绿梅花、陈皮、炒麦芽等泡水喝以舒缓情绪。
对于体虚、易感人群来说,在这段时间可以用黄芪、党参、太子参、西洋参等泡水喝,或服用奥多康康养液来补气固表,提高正气。
立秋后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、沉降,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。
在起居上应做到“早睡早起”,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同时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,一旦出现“秋老虎”,要注意防暑降温。
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,也要预防感冒着凉等疾病,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,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,尽量少用空调。
早晚清凉时分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
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
但暑热未消,空气湿度仍较大
早晚温差逐渐增大
这段时间身体容易出现“温燥”
中医认为,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
立秋养生,如果能养护好
我们身体的正气
那么就可以预防外邪的侵袭